互联网+物流 我们想做货运“滴滴打车”
互联网+物流 我们想做货运“滴滴打车”
去年9月份,八零后的李晓龙和另外三个合伙人投资了货的公司。李晓龙说,他们投资货的时,石家庄至少已经存在十家以上的同类公司了,而且这样的货的公司本市高峰期有六十多家,所有的投资人一定觉得这是一个机会——2013年市区取缔“三车”,投资人觉得这可能会像客运出租车那样,迅速发展起来。而且从商务部等部门下发的多达五十份以上文件可以看出,未来同城物流是政府大力扶植的领域。
“我们也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做这件事的,不同的是:一开始我们定义自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,而不是出租车公司。”李晓龙说。
公司创建之初,并没有像其他公司那样建立语音呼叫中心。“我们开始就想开发一款系统,像滴滴打车那样的应用,来解决货的的空驶问题。”
“去年11月份,公司成立刚刚两个月,我着手组建研发团队。那会儿公司已经有两百辆左右货的了,我需要给这些车装上卫星定位,知道他们每天停在哪里,驶往哪里,客户是不是签收。而且客户也可以像我一样,通过手机实时查看,他发出的单子是不是运达,在途走到哪里了。”
坦率地说,这并不容易。”李晓龙在石家庄谈了多个研发团队,发现本地的公司缺乏优秀的研发人员,“开始时只有三四个人,做一款这样的软件很难很难。”李晓龙通过朋友从北京挖人。“加了这些人的微信,几乎天天聊,聊生活,聊他们的家人,聊我们的事业以及前景。”专门做客运市场的滴滴和快的已经合并了,这样的货运应用一定能做起来,市场对这个有需求,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公司就有需求。“货运公司要有互联网血统,首先要有这方面的人才啊,近一年的狗血挖人,几乎可以写成一部剧本,四十人的互联网研发推广团队,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。”
“自己的需求又多大呢?9.3阅兵前后,每天能接到超过1000个电话,客户询问他们的单子到了那里,是不是完成派送,到了今年9月份,我们的正时达货的已经在全国有近30家分公司了,其实我们也有苦衷,许多城市限行。当时这款软件还在内测阶段,如果投入使用的话,仅仅客服量,就会下降很多,手机上推送一个消息,就解决了。”
李晓龙团队对这款应用的渴求还在于公司管理的车辆超过了3000辆,如果没有一个出色的管理软件,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大的惊人,单靠人工统计无法有效完成。“中秋节前夕,我们服务的一家农场日均用车100辆以上,农场做活动的那几天峰值在200辆左右,幸亏软件开始内测,我们可以通过它有效地知道,公司的车子停在哪些位置,哪些更容易调派。”
我们这款准备实现互联网+物流的应用叫56货的。李晓龙说,“它能做什么呢?解决空驶问题,提高共同配送效率。这样最明显的一个效果是,大大降低物流成本。隐形的社会效益是:减少尾气排放和减轻道路拥堵。”
“我们给这款应用留了接口,将来其他物流公司可以接入我们的系统。这能实现一个什么功能呢?”李晓龙说,同城物流最难的是点对点的配送。现在能做B端同时做C端的的中等以上物流公司少。能从广州把货拉过来,送到物流园很容易,但送到家里的公司太少了,接入我们的系统,我们帮着送,而且用户可以实时监测他的单子走到哪里了,甚至遇到红灯都可以监测。
“我们准备做最后五公司的物联网公司,打造一个个智慧物流城市。”未来,李晓龙说,社会上的物流车辆,也可以接入这个系统,比如在南三条,当商家准备发货时,通过微信或者手机客户端,可以看见周围有哪些货的,商家发布单子后,司机会抢单,每位司机的下面还有评分,如服务态度,配送时效等。通过这样的一个系统,能为货运司机带来货源,更能为商家提供最优选择。
“去年,我们刚刚开始研发这款软件时,就有本地的投资人想为我们投资300万元,当时我觉得不小心站在风口上了,现在看它的价值更大。”李晓龙说,这款软件正在国内的多个城市推广,因为它有市场。搬家公司可以接入系统、路边等活的微型车也可以接入,它的想象空间是足够的,而且不仅仅是想象空间,还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盈利模式。(安文联)